彙整 | 現代全音編 RSS feed for this section

很 niche 的全音 — Rehdeko 之二

28 五月

分享一下 Rehdeko 的音響哲學吧,旺記認為,除了 niche 之外,頗有見地 。

Rehdeko 的主事人 Weber Rehde ,本身是個 Musician ,最善長 Clarinet(單簧管),有趣的是他有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ackground ,後來進了 Audax 攪喇叭。大半年前旺記就在 ebay 看見一對 Audax 全音,基本上就是 Rehdeko 的單元。

Weber Rehde 認為現代 HiFi 都走了歪路,怎樣歪 ? 低音過多 ; 純宮能刺激但速度慢 ,慢,慢 ! 但現實世界是"…But after we go into a live concert with classic, jazz or folks that has no sound equipment, solely acoustic, then we are totally disoriented. The instrumental reality, naturalness is totally the other way round. We are almost in another planet, a harmonious and true musicworld " (原文是法式英文,不倫不類,旺記稍作改寫)

Rehdeko 認為現代喇叭用 air suspension 方法營做低音是一個大交叉 — 錯 ! 換言之,Rehdeko 恨恨地刮了Thiel 和 Small 一巴掌。Rehdeko 的紙盤很硬(旺記所見之最),據說紙盤的 soaking 非常unique,是 absolute 的 秘技。 同時它的 suspension也很硬,類似的思維,也見於 Hartley ,而 rigid 的 suspension,也見於 Feastrex ,三者都以快見稱,不過明顯地Feastrex 沒有為取 speed而捨 tonal balance,而 Rehdeko 和 Hartley 則放棄了 tonal balance。

但我也相信,Rehdeko 需要超級小心的 system matching。用 DNM cable 大量改善了tonal balance,這是我第一次經歷 speaker cable 對 tonal balance 改變這麼大。

正在此時,我竟然找到在 youtube 上 有人用 Rehdeko 聽 Puccini. http://youtube.com/watch?v=il8jXnwXOpo&feature=related

没有 tonal balance 的問題( Rehdeko 出名的 tonal unbalance,就是 比 horn 還horny),setup 很 nasty,為何又會幾好聲,俾佢吹漲。

有老外愛Rehdeko 愛到做 cloning :

http://methe-family.de/die_hommage_wr.htm

對 Rehdeko 的愛恨交織 :

http://www.pinkfishmedia.net/forum/showthread.php?t=17961

http://www.pinkfishmedia.net/forum/archive/index.php/t-24970.html

很 niche 的全音 — Rehdeko

24 五月

突然想講吓 Rehdeko — 我曾經擁有而玩唔掂的喇叭。

賣了,因當時要搬屋,不勝其煩,眼不見為淨。

現在間中想起便後悔。玩唔掂的全音喇叭而賣走,非我一貫所為也。

當年(1999年 吧 ?) 旺記向 Rehdeko 訂 RK115,他們說已經不幹了, 旺記好生失望,問原因,Rehdeko 頗cynical 的說,供應商不再供應他們要的零部件,是globalization 宰了他們 ! 那時旺記在美資科技公司做,許多精密設計都做過,問他們有甚麼可以幫忙。當然,旺記在以後才漸漸明白,一方面喇叭有許多 trade secret,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此外攪全音的都唔多唔少有藝術脾氣,很執着,冇興趣同你 share 佢嘅思維,你受就受。

後來,旺記輾轉在某歐州代理購獲 RK115,代理說當年法國有水災,木材失收,Rehdeko訂的夾板要特別收水的,水災後供應商不再供應,Rehdeko 一怒之下收山罷就。

旺記也是日後才漸漸明白,Rehdeko 箱体用 minimum damping,reactive loading 的設計以獲取快速的低音,因此夾板的natural resonance frequency 就成為一個重要參數。

這也是旺記這三、四年間把玩 Exact 和 Feastrex 才體驗到的,當想到這些,就對自己衝動無知更加自責。

在回顧的過程中,發覺 Rehdeko 己經借屍還魂了 ! 怎辦 ? 錢包不夠厚 !!

不介意中毒的請往 : http://www.tocaro.de/de/index.htm

玩全音,歎壽司 (3)

5 三月

發燒友的 Common ground 祇有一項,就是傳真。不談傳真,就真的不知如何 benchmarking hifi高低了。但甚麼是傳真 ?可以試試問個錄音師給你一張傳真的唱片,他不是支吾以對就是爽快說沒有。道理很簡單,所有錄音都是後期調出來的,調出來的音色是錄音師的口味或捉摸市塲的口味,發燒錄音就是摸中了發燒友的口味。所以玩 hifi講 tonal balance,只算是口味的追求,找個 equalizer,或可以在 digital domain 加減 harmonic的調音台就可以玩得天昏地暗了。追求原音的人若曾玩過 analog或 digital equalizer,唔多唔少會泛起一陣空虛,心中暗問 : what is truth ?

Leo Fung 十多年前就在雜誌上講過,何為 原音 ?在玻璃房和石屎房錄的 violin 是完全唔同聲的,聽慣石屎房 violin的人會說在玻璃房錄的 violin好假,但其實卻是真嘢。Vice versa。

所以,旺記現在評價 hifi 的 標準只有一瓣,就是速度。訉息的波形 ADSR相對關係是改不了的,改了就是改變了訉息的基本形態,鋼琴可以變成貓叫,大概所有錄音師都不敢冒這個風險。

玩全音,歎壽司 (2)

24 二月

多路分音99%速度不夠皆因太大貪。

說來話長。

天地初開,沒有多路分音体系。所有揚聲器單元都是闊頻,有實用價值的產品,一般從 100Hz 上至 8K ~10KHz 左右,做 AM 廣播,足夠有餘。後來為了改善頻寬,加進了高音單元,上限推進到 15KHz左右,主揚聲器單元仍是闊頻。分頻點在7 ~8KHz以上。

正如旺記在連載的德國全音系列 “葵花寶典" 中指出,這是歷史上最後的高傳真多路分音体系了。因為這是在速度形揚聲器上匹配相等速度的高音單元的首次,和 the last time。

近年流行 ribbon tweeter,分析力一流,但 ribbon tweeter 反應比低音單元快一百倍,在一般的 passive 分音系統是無法結合的。要將高低音同步,必須在訊源上做 compensation,即是要攪一大輪的 digital speaker。用 analog的方法衹能在單元上加 servo,但要 speed up 十倍都有困難。

講番低音,五、六十年代的速度形系統的低音音箱必大如雪櫃,低音單元也至少15吋才有意思。

直至出現了 infinite baffle( 即 sealed box)和 bass reflex 等,消費者開始認為小箱也可出低音 ,大箱就這樣沒落了。

鬼佬有句諺語 " 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 water “,在這裡正合用,聽慣了細箱的人,把大箱和賦予的低音的速度也一併捨棄了。

真正有速度的低音是要付上沈重代價的。剛巧閱到 Rockport 的旗艦 Arrakis,每邊用兩隻15吋低音,每對Arrakis超過900KG。價錢 ? I don’t want to know.

Caltech (加州理工)有一個 Audio Lab. Caltech 是一所很 liberal 的大學,裡面的東西,都是師生自己創作的。他們用哈利24吋低音單元做了個低音音箱作 acoustic 的 research。此箱每個重900KG,比 Rockport 的 flagship還要重一倍。音箱頂的小BB是3/5A。

這個箱大概可以出像真的三、四十週吧。

旺記幾年前曾經考慮買 Fostex 的31吋低音FW800N,想法是連屏障都不必用,放近牆,在 bipolar action 下,相信可跑出60Hz,沒有 room mode 的自然快速低音。
結果當然是沒買,否則除了60Hz 跑出來外,大概太座也會跑出去不回來了。

玩全音,歎壽司 (1)

19 二月

最近,旺記和一位朋友在討論音樂重播,關於類似的 topic ,旺記在 blog裡也分享過,所以不想重覆,衹是,旺記曾說過,也是一再強調的,真聲是真聲,hifi是hifi,hifi想模擬真聲,到了今天,仍衹是一個夢想。

這話怎說 ?

以旺記有限的聽覺,能不費勁地分別真聲(例如鋼琴)與從喇叭出來的琴聲,就是根據。

當然,這可能與旺記上了教堂廿幾三十年,上千週次的聆聽真鋼琴的經驗有關,可是,其他聲音,如人聲,可是所有人天天的經驗,不似就是不似,no argument,衹是,人腦有 correlation 的能力,你聽過鋼琴嗎,下次再聽到類似的聲音,大腦就會跟你說,這是鋼琴。有幾似幾好是 another thing.

既然 hifi 模擬真聲的能力咁差,玩黎把鬼呢 ?

Good question,這就是 hifi之路的開始。

玩 hifi,一般有三個階段。

第一 階段,追求官能刺激,廿多年前,人人有部十幾廿段的均衡器,bass不足嗎,就把100Hz以下的推桿任意推高,總之聽不到 clipping就算。

第二 階段,玩厭了低音在屋內轟鳴 或像介玻璃鋸鐵的高音,切志追求平衡的原音。這一 階段可以很長,甚至一世,因為hifi不能當飯吃,許多人到此已感到滿足,覺得套系統瓣瓣齊,很夠聽,夫復何求。

第三階段, 追求的已經不是平衡,而是音樂中的鮮活感。用食物來比喻,就是三文魚壽司 versus smoked salmon. 第一次吃壽司要點勇氣,愛上後就會說,smoked salmon, what ?

追求音樂中的鮮活感,基本上是不再著眼全頻齊不齊全,而是真的感覺。以旺記的經驗並一直在強調的,就是速度。旺記在速度的系統裡找到了certain extent 的 “真"。

99%多路喇叭都不夠速度,全音單元在這裡冷手執個熱煎堆,肩負了尋真的使命。

有趣的是,全音單元衹有速度一瓣有 先天potential,其他瓣瓣都輸給多路喇叭。

所以玩 全音單元是一個 為一棵樹放棄一個森林,為一隻迷羊放低手上九十九隻的trade-off,而且是在旅途上一直尋找快速的單元,因為全音單元一街都係,幾蚊雞的TV speaker 就可以由100Hz 上到15KHz,許多全音單元魚木混珠,浪費玩者精力時間。

HiFi 懷舊三十年 (五) 之 V-FET 之 一

12 二月

成長於 “石" 器時代的旺記,memories 都是石的東西,跳進膽的世界反而衹有十年的歷史,但是這種歷程也很有趣,因為八零年代睇MJ,期期都有許多 SS 的製作,若有一期特別多膽的 article,就罷買可也,依家剛剛掉轉 …

因為有了 膽的知識,才知道原來石家庒兵器譜之首應是 V-FET 無疑。

這話怎說?要由 FET 講起。

本來無一物, FET就是一件 N channel或 P channel,加一個閘。此為之JFET。 J stand for junction。

好了,為了加大 channel 的功率能耐,半導體廠家丑盡六淫,增加通道內的 surface area。 Lateral FET 加強 擊穿電壓, Vertical FET 則強化了電流流通量。

Hitachi 第一代 power FET 2SK134/J49 就是 lateral FET。

後來老美的 Siliconix 推出了 vertical FET。

且慢,以上的 power FET,統統是 MOSFET。即是, 閘與通道之間用一層 oxide 防擊穿。呢層 oxide 等用一隻電容。今天電腦裡面的 CPU 、memory和 logic IC 全部都是 MOS structure。慳電也。

但,在 audiophile world ,signal path 裡 加 cap,有冇攪錯。

如此這般,有個日本大學教授( 九成九喺發燒友)想到一個 structure,沒有 MOS layer 的 power JFET。

就喺 V-FET。

當時 SONY 相當 aggressive ,立刻買咗呢個 design。出咗 2SK60/2sJ18 和 2nd generation 的 2SK82/J28 等等。 Yamaha 可能也 license 了個 IP,出了 2SK70/2SJ20。 Yamaha 的 B1 和 B2就係用自家的V-FET。

當年呢D V-FET 貴過 2SK134/J49,而 power rating 差許多。

旺記當年年幼唔識貨,覺得 V-FET 唔值,所以冇玩過,只識玩 2SK134。

玩過 lateral mosfet嘅 人就知,D 聲濛濛,衰過 BJT,有人仲話呢D就係膽聲,嘿 !!

V-FET 喺唯一有 力挑戰膽的石,除了因為 冇咗層衰聲 MOS 之外,個 structure 基本上就喺低壓嘅 DHT。

and I say, DHT 。

Triode !!

characteristic curve 上嚟講, V-FET 類似 triode,而 mosfet 類似 pentode。

SONY 一早冇出 V-FET唉,但2000年左右,日本發燒友番兜 V-FET,原因 喺佢地突然晃然大悟 在工業上用的另一種元件 SIT 原來就是V-FET。結果炒到飛起,因為做 SIT 的廠都執埋,剩番 D 貨尾。

蝴蝶效應,Nelson Pass 在 2005 年揾到 power JFET,發覺效果勁好( 冇法,佢前半生只有 BJT 同 MOSFET 為伴,大概未知 triode 有幾美味),於是在 diy 圈吹起了一陣風。但 power JFET market 太少,已經 obsolete 埋。

旺記發 V-FET 夢 發咗七、八年唉(自從中咗 DHT 毒之後)。

And recently,終於善價揾咗部 V-FET amp 番嚟。

How’s the sound ?

遲 D 講。

全音好聲之謎

16 一月

近日 experience 了一件事,再次印證全音贏無源多路,no argument。

旺記的 recent setup 是 CD盤 -> DAC -> shunt volume control -> 45 SE amp -> Feastrex D5 全音喇叭。

最近問題出在那 級進式 shunt type “窩林"。

雖然是用瑞士級進式開關,但用上了一、二年後的今天,竟然有些雜音。

轉動時 “啪 啪 “聲在 Feastrex傳出來,有時像爆炸一樣,好不駭人。

事緣上週剛剛在修理一部 SONY 中古原子粒機,修理好後先接往一對砲灰喇叭試音,証實工作正常後再接往 Feastrex。轉動"窩林"時 “啪 啪 “聲仍在,not surprising。

為了試試這部石機的驅動力,disconnect Feastrex ,接往 Yamaha NS1000X 三路。奇了, 轉動"窩林"時 “啪 啪 “聲消失了。不信邪,反覆將 Yamaha 與 Feastrex 接上石機再試。

結論是 Yamaha “吃掉"了開關噪音。

如果這些 “啪 啪 “聲不是噪音,而是訊息,那 Yamaha 就是比 Feastrex 少了一大截訊息量。

這又是唯快不破的道理,沒有速度就沒有訊息,沒有訊息,遑論HiFi。

一對無源多路喇叭可能是平民價錢,但要把它的小宇宙發揮出來,整個訊息鏈就可能要天價。

唯快不破 之 放大器

4 六月

etsang3 兄說得一點没錯,許多廠製品調聲功夫高明,特別是英國機。怎樣能夠取得平衡,絕對是英國人的拿手好戲,我等港燦感受特別到肉。單論 hifi ,且看 Naim ,基本上你給它多少,它就回饋你那一層次的聲音,校聲境界之高,無出其右。

講到 power amp,近年流行 大變壓器配小電容,話聲音更快更準云云。對旺記來說,這真是似是而非的論調。大火牛(即變壓器)固然是必須的,小電容嘛,旺記衹知道 ESR會較少,但總電容量不可少,否則 ripple 一大,成條 load line 跟住變也,很難理解當中好聲之道。再講多D,胆機用高壓,電流少,所以用幾百uF加細電流 choke即有很好效果,有一個英國品牌最懂長袖善舞,早年出細力 class A找到第一桶金,近年又出 LC filtering。石機電流郁下都幾 amp以上,佢隻 choke 點樣避免 saturation 呢?如果 air gap 大,咁 inductance 又夠唔夠呢?

Anyway ,要買 唯快不破 的廠機,旺記只會相信德國機,例如 “M"字頭個 D,佢隻ribbon 喇叭 係 我嘅 dream car 。有咁快嘅喇叭,D amp 一定唔會慢。M 牌 D 嘢,有買貴,冇買錯,就係荷包唔爭氣。

揚聲器之唯快不破

31 五月

上一篇旺記談到揚聲器的速度,玩了hifi廿幾年,旺記始終是個速度主義者。也許有人認為 hifi 有許多 perspective ,不同的 figures of merit,但個人認為,不論如何拆解,hifi可以稱得上 fidelity,就是 能夠高度還原,"還原" 本身就是一個追踪的過程,沒有速度,談不上追踪,追踪不了,資訉便會流失或變形。這個 concept ,可以應用在整個音樂傳輸通道上。

例如 Phono recording,MC (理論上) 優於 MM,質量輕,速度快,這是物理。

小訉號放大器我們講 slew rate,slew rate 就是追從率,也是速度。

power amp ,不用說,power supply 最重要,又是速度。胆機好聲,好多人唔信邪,SE不說,Tube PP 隨時好聲過石機 PP,兩者都有 even harmonic cancellation ,你點解釋胆機多 even harmonics ? 旺記同你講,two things ,first,胆機用高壓低電流,速度自然高;second ,胆的 electrons 在真空中按電塲強度游走,忠實反映,毫無阻力,石機嘛,在 silicon裡游走,速度慢好多。

又是 a matter of speed 。

到揚聲器了。

Mechanical device ,唔駛講,由電轉聲,由 drift velocity 轉為 mechanical propagation, 速度一定慢,資訊一定會流失,所以揚聲器是 bottleneck,絕對是越快越好。

拾人牙慧,姑且引一段 Decware 的 Steve Deckert 的文章 :

A) If your speakers are fast, and your amplifier is fast, and your preamp is fast, you would find that the average $500.00 CD player becomes unlistable. Reason being the electronics and speakers can now reveal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ource. Result: Fatiguing and non musical

B) In the same system, a slow preamp is installed in place of the fast one. Now the grainy top end is gone, the digital sound seems smoother more analogue and the end result is pleasing non-fatiquing sound. The reason being the preamp has mask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ource.

Masking, or altering the sound is often the side effect of complex circuits that use lots of parts. The less parts in the signal path, the faster the circuit typically becomes. Othe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peed of audio circuit are the speed of the power supply and coupling caps.

Now suppose in the examples above that the source was a world class turntable and cartridge instead of a $500.00 CD player. In that situation both A and B would be musical, however A would sound far superior with greater dynamics, loads more detail, and far better clarity.

非常認同最後一句 “greater dynamics, loads more detail, and far better clarity."

許多音響器材的評論不談資訉量,速度,一味講有幾 musical ,其實可能暗示 ….


怎樣的揚聲器好聲

15 五月

TSM300 是 tonal balance 非常好的揚聲器,單獨聆聽真的相當不錯,人人當它是 giant killer ,side by side comparison 最殘皓,TSM300 速度唔掂,用 low damping factor 的 amp 推即露底,(難為了許多人仲以為佢最夾單端機)TSM300仔全靠高頻號角取分。

所以,tonal balance 不是大唒,是入門,要聲音好聽需要 反應快,decay 適中,phase accurate, 才可以 catch up 輸入的訊號。過去旺記介紹的單元像 Saba ,Coral 等等,都是紙盤輕反應快的單元,至於NXT的 transducer本來非常好,但一大片傳度快又輕盈又廉價的振板 market 上不會有,所以 NXT 無法進入HiEnd之門。

許多時我們用頻率響應(其實即 tonal balance 也),相位,同步等等去 describe 揚聲器的優劣,不過,有一個 perspective,甚少有人提過的,就是揚聲器的追重性。揚聲器是 transducer,我們的耳朵中的耳膜也是傳動機器,揚聲器的傳動反應快如耳膜或超越它,聲音就會好聽,因為我們聽覺的極限就是耳膜的傳動速度,與它同速,就是 fidelity。High Fidelity 還是 Ultra-Fi 已經不再重要,因為要接收的資訊已 100% 被傳遞。